2018互联网上市企业迎来大冰潮:如何在寒冬中寻找新火种?
2018-12-10 21:34:05
  • 0
  • 0
  • 0

  2018互联网上市企业迎来大冰潮:如何在寒冬中寻找新火种?

   互联网在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终于在2018年新的IPO窗口期,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五波上市浪潮。

  第一波距今已经快20年。2000年前后,门户迎来第一次上市浪潮,新浪、网易和搜狐相继上市。

  2005年左右腾讯、百度上市是第二波浪潮。

  第三、四波浪潮分别是2010年360、人人网上市和2014年左右阿里、京东等赴美上市,

  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明星企业所引导的第五波上市浪潮高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波。从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小米,到“社交电商第一股”的拼多多,再到“吃喝玩乐O2O生态第一股”美团,一次次输出中国创新,引发全球关注。

  然而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最强上市年”遭遇了近十年一遇的经济大波动,一大批被各方看好的明星企业上市到今,股价走势让人跌破眼。

  包括美团、小米、拼多多等在内的三大新一线巨头,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而已经上市多年的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主流互联网企业股价也在年内纷纷大跌。

2018互联网上市企业迎来大冰潮:如何在寒冬中寻找新火种?

  所有人都在发出一个疑问:这到底怎么了?难道爆发了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就此戛然而止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2018年之所遭遇,是中国互联网向前发展所必经的阶段性调整罢了。很多时候,过快发展不是好事,因为不合理性的过快发展有时候往往是提前消耗行业资源和运力导致的结果。

  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发展很快,快的有些过头。现在慢下来,我们的从业者才有时间真正的停下来脚步去思考,去除浮躁,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服务体系完善上来。

  同时,在这两年的所谓“寒冬”和“上市冰潮”中,我们也看到了太多的闪光点和新火种。一方面在BAT之外,中国互联网发展多年终于出现了一批新的足够改变我们生活的企业,比如滴滴、美团、头条等。

  一方面,我们的传统产业,几乎每个领域的每个企业,都在全面的拥抱互联网(换句话说,过往互联网只能服务8亿网民,现在互联网也能服务5亿非网民了);一方面“双创”持续深化,年轻人有了更多创业创新,寻求梦想的机会,这两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成立的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

  今天我们分别来谈下这些个话题。

  先说问题:情况严峻,大部分新科技企业股票大跌

  都说今年的中概股不好过,到底不好在哪里?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这两天我统计了2018年之前上市的20多家主要互联网企业以及2018年新上市的10多家互联网企业(可见,今年上市企业数量,超过任何一个年头),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超过8成的互联网企业,今年股票都下跌,甚至不少明星企业股价惨遭腰斩。

  在这张2018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股价走势图(部分)中,我都换算成美元(做了四舍五入),做了一个呈现,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除了爱奇艺和B站微涨之外,今年上市的新互联网企业股价几乎全面下跌,多家企业跌幅还不小。

2018互联网上市企业迎来大冰潮:如何在寒冬中寻找新火种?

  统计图中,显示了企业的上市首日收盘市值和截止当下的市值(备注:12月第二周),分别是:拼多多(351亿美元,228亿美元)、小米(479亿美元,394亿美元)、美团(510亿美元,379亿美元)、爱奇艺(110亿美元,134亿美元)、云米(6亿美元,5亿美元)、虎牙(32亿美元,30亿美元)、B站(31亿美元,41亿美元)、优信(29亿美元,14亿美元)、宝宝树(15亿美元,15亿美元)、映客(11亿美元,6亿美元)、51信用卡(14亿美元,6亿美元)。

  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在这其中,新上市企业中“腰斩”的其实并不是很多,暴跌的主要还是中小企业。主要的4家互联网企业,拼多多、小米、美团、爱奇艺其实并没有跌多少,这个过程中也有几次颇为亮眼的表现。他们的体量和发展潜力,很好的抵抗了市场自身的波动,相信2019年会有一个不错的表现,这4家企业明年大概率会有较高的涨幅。

  然后说利好:寒冬下仍然有3个火种

  俗话说,凡事有两面性,任何不好的事情背后,往往都伴随着新机遇,有时候虽然二者没有直接逻辑关系。

  我其实不太认同所谓的“寒冬论”,今年12月以来,北方大幅降温10度人们瑟瑟发抖的出行,这个才是寒冬。互联网今年以来只是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但在服务能力方面却大大提升了,互联网+和新零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认为在所谓寒冬之下,至少还有3个火种,为度过当前的阶段性寒冬以及为未来的发展积蓄了“燃料”。

  第一:去中心化时代,上升通道扩大。

  我记得几年前有朋友和我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在BAT之后,不可能出现互联网巨头”? 我反问“巨头的标准是什么?” 朋友回答“100亿美元市值起”。

  在当时这种论述广为流传,业界普遍认为BAT是三座大山(后来这个话题李彦宏本人也做过回复,谈笑风生的说“BAT只是盆景”),任何企业敢于创新,都会被干掉,没有人可以逃出BAT五指山。

  但现在看来呢,这些个论述早已经成为了笑谈。目前中国已经上市或者没有上市的主流科技企业,超过100亿美元市值或者估值的企业,已经超过10家,并且就这一两年,又崛起拼多多、贝店、趣头条这种比TMD(头条、美团、滴滴)还要新巨头。

  与此同时,10亿美元级的独角兽更是遍地开花,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乃至生产、零售的每个领域。

  曾几何时,创业是精英和部分人的特权,到了今天,因为注册公司门槛的降低和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不管在中国何地,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第二:政策利好,土壤肥沃。

  互联网最早的时候,政策管不到,莽荒发展,可以说在早期阶段,互联网产业是蒙眼狂奔的状态,发展速度很快,但很是无序,发展质量也不是很高。而到了今天,互联网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政策开始鼓励、扶持,以及引导和加强规范。互联网进入了相对较快和规范发展的阶段,发展效能和质量比以前高了很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那互联网经济或者相关的数字经济,目前在中国经济中是一个什么地位呢?我们每个从业者可以自豪的说:互联网经济,从早期的边缘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成为了支柱。

  为什么是支柱地位,看一个数据吧。前不久,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27.2万亿元,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5%。27.2万亿元,已经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大产业的经济产出。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鼓励和引导类,部分是强化监管和规范类),很多政策直接和我们的互联网细分产业息息相关,比如《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等。

  可以说,中国是全球最支持互联网发展的国家(应该没有之一),互联网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会有更好的发展未来。目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根本性的发展问题,而是阶段性调整的必然,我们也没必要太过担心。

  第三:扬帆海外,小公司也可以国际化了。

  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一直主张互联网企业应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但不放弃利用任何外部市场机会的可能。今年以来内需的疲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毕竟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那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从外突破,拥抱全球化。

  曾几何时,国际化或者全球化是大企业才敢有的动作,现在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互联网企业自身发展的进步,一大批的中小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输出中国产品以及中国服务,乃至中国智慧。

  包括华为、联想、阿里、京东、小米、OV等在内的企业,在2018年都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突破的进展,甚至我们的5G基站等高精端产品已经出口到国外多国,正在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制高点进行占领。

  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巨头,正在多方位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在国内做生意,简单来说就是把东边的东西买卖到西边去,而要做国外市场的生意,要经过海关、税务、拖车、码头、商检、外汇、保险、船运、仓库等N多个环节,现在小公司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一达通等平台,几乎实现了国际化的“拎包入住”,大大降低了门槛。

  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试验区、eWTP、人民币一揽子货币.....一切的态势都在表面,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正在各种利好基础上,迎接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机遇。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已经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O2O等多个领域取得领先,有望以优势运营能力在全球各地落地我们已经实践过的方法论和服务体系。

  写在最后:总之,产业互联网的大机会才刚刚开了一个头,机会还在后头。今年以来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已经说明了一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