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9月24日,我有幸受邀参加2025中国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现场感受很是深刻。
这份深刻,是因为过去几年,我曾在全国各地走访、实地探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行程数十万公里。因此,相比其他人,可能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提前20分钟来到会场,没能找到座位。大会真的太热闹了,座无虚席,走廊都挤满了人,我挤在了会场最后的人群中。
从现场参会者的精气神中,能清晰感受到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与我在那些至暗时刻看到的一幕幕凋零场景相比,恍若隔日。
是的,复苏,一切都在加速复苏!
2
现场听了天津市、发改委、工商联等部委领导讲话,匆匆总结了几点笔记。
一、2025年是民营经济发展里程碑之年,2月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宪法,中央同步出台系列政策,民营经济制度保障更完善、营商环境更优化。
二、民营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需扎根国家土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制造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民营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对外合作与金融创新等领域主动作为,诠释新时代民企责任担当。
三、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建议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协同合作并举,加大研发投入,参与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及产业生态构建。同时,民营企业需以依法合规为方向,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优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完善内部治理规则。
这些内容很宏观,但都是干货。尤其听到“民营企业家是自家人”的论述,倍感振奋。
想起了多年前有人和我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受益者,民营企业好,你们就有生存机会。”我深表认同,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受益的是整个社会。
3
当然,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既有务虚的层面,更有务实的层面。
我此前参加过不少大会与活动,这类活动往往集中在会场内进行。但天津这场民营企业投融资洽谈会,会场之外同样热闹。
会议主会场里,政策解读与行业报告轮番登场,会场外的展厅通道、休息区,甚至连走廊的临时茶歇处,都成了“微型洽谈区”。
一张张小桌被临时支起,桌上摊着项目计划书、产品介绍册,来自天津16区的招商工作人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洽谈。没有华丽的PPT,没有冗长的开场白,大家直奔主题,从技术适配到资金需求,从合作周期到风险分担,每一个细节都在反复磋商中打磨。
偶尔能看到洽谈桌旁突然笑声,有人起身握手,有人忙着交换名片、添加微信,生怕错过这“桌边敲定” 的机会。这种“会场内明方向、会场外促落地”的氛围,让民洽会的务实底色格外鲜明。
天津能成为这场盛会的东道主,绝非偶然。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开放窗口,它既有连接京津冀、辐射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又有适配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近年来推出的民营经济扶持政策,从税收减免到行政审批简化,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到人才引进补贴,层层递进为企业减负,更有扎实的产业基础,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已形成规模,能为各地民营企业提供产业链配套、技术协同的合作空间。
也正因如此,这场民洽会才吸引了成百上千家民营经济主体,小到初创团队,大到行业龙头企业,还有各地的商协会、投资机构、金融平台,大家带着需求而来,在天津搭建的平台上,不仅能谈成一笔笔商贸合作,更能进行信息碰撞……这些价值,往往比单纯的合作更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启发。
4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出现了各类领域的民营企业家,除了主办方介绍的刘永好以及阿里、京东、唯品会派出的一众大佬以外,还有很多新兴面孔。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位2002年出生的外地创业者——他特意从家乡赶来天津创业。
津云的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这位创业者得到了天津两所高校孵化机构的支持。
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投身创业,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十年前:那时中关村创业大街刚开业,现场也涌现出许多20岁出头的创业者,他们的热情与冲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如今,2002年出生的创业者开始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被更多人关注,我不禁思考:这是否在释放积极信号新一轮的创业机遇,是不是快要来了?
5
在当天的活动上,天津重磅发布了一份鼓励民营企业投融资创业的文件。
作为深耕区域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观察者,天津此次出台的创投支持政策,以四条关键性举措精准切入行业“募投管退”核心堵点,既延续了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聚焦,更在政策工具设计上展现出突破性思维,堪称激活创投生态的强心剂。
重点有四。
一、财政出资比例上限突破:真金白银扶持
政策将创投类政府投资基金的财政出资比例大幅上调,从市、区两级合计不超50%的旧规,跃升至单独一级不超70%、两级合计不超80%的新阈值 。
释放明确信号——在创投行业募资承压的背景下,政府资本从“有限引导”转向“有力托底”。对于早期硬科技企业这类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标的,财政资金的高比例介入能有效降低社会资本的风险顾虑,相当于为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链条补上了“最关键的一环”,真正体现了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底色。
二、让利机制柔性设计
允许财政出资在退出时以超额收益为限让利,配合存续期延长、回收资金滚动投资的设计 ,本质是让财政资本摆脱“逐利约束”,回归“培育生态”的功能本质。
创投行业的特性决定了优质项目往往需要5-10年甚至更长周期培育,延长存续期恰好匹配了“耐心资本”的运作规律。而让利与滚动投资的组合,则形成了“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既能吸引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入驻,又能让财政资金的效用实现乘数效应,持续赋能更多科创项目。
三、给创投机构松绑减负激活力
对政策指标的优化调整,直击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核心顾虑。海河产业基金将返投比例从5倍降至1.2倍、存续期延至23年,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返投比例降至1倍、出资比例提至70%,更取消部分基金注册地与名称限制 。
过去过高的返投倍数常导致机构为达标而凑数投资,反而偏离优质项目,如今的调整则让基金能更聚焦技术本身而非政策指标,彻底打消了投资决策中的后顾之忧,为资本精准流向硬科技领域扫清了制度障碍。
四、募资渠道多元开源
在拓宽募资来源上,政策展现了全域布局的系统性思维。通过成立国资产业发展母基金实现国资力量统筹,借助QFLP试点落地易达资本等外资项目,联动AIC公司形成300亿元合作规模,更推动天创投、泰达科投在科创债券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
这一系列举措并非孤立动作,而是旨在构建“国资引领、险资护航、外资补充、债券赋能”的多元资本供给体系。从境内国资的整合到跨境资本的引入,从传统股权融资到创新债券工具,天津正在为创投行业打通全渠道资金入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
整体来看,这四条举措环环相扣,财政加码解决“钱从哪来”的底气问题,让利机制解决“钱怎么投”的问题,这组合拳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让专业资本投给优质科技项目,这无疑将为天津打造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培育更多“麒麟软件”式的科创标杆提供坚实支撑。
写在最后:我有一种预感,民营经济的又一个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