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博鳌论坛提到的4个典故有什么来头
2018-04-11 19:37:43
  • 0
  • 0
  • 0

  2018年4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重要主旨演讲。

习近平主席博鳌论坛提到的4个典故有什么来头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信息量很大,又一次对外昭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立场和信心,引发了各界热议。在我看来,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内容精髓和我们互联网行业今天所倡导的“开放,连接一切”理论不谋而合,我们的广大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认真的研读学习。

  昨天上午的这场演讲,有很多蕴含深刻道理的典故,总数可能不下十条,其中不乏条条道路通罗马、不畏浮云遮望眼、天道酬勤这些我们大众耳熟能详的典故和词条。当然也有不少对于我们从业者来说相对陌生的典故,比如苟利于民,不必法古等等。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习大大演讲者提到的这些相对“冷门”的典故,希望诸位也能参与探讨。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习近平主席演讲的开头就上了一个典故。海南有一首民歌唱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天,有机会在此同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

  《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歌曲,作者是谢文经,创作于1987年。灵感来源于黎族聚居区的民歌,词曲婉转、深情,海南各地每逢节庆或晚会,《久久不见久久见》是必唱曲目。接待岛外宾客时,导游都会在大巴车上为他们演唱这首歌曲。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介绍海南音乐文化的窗口之一。

  在4月10日的这场精彩演讲中,习大大用海南本地的民歌,表达了对各方朋友来华参会的欢迎之情。也为后续的讲话内容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和这句歌词类似的典故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也经常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典故相信很多人没有听过,它其实出自荀子的《天论》(习大大对荀子可谓偏爱有加,已经在无数场合提及荀子的观点和见解)。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在我看来,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阻挠而改变大方向。现在我们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满足我们的利益,更满足世界各国利益,但某些国家偏要逆势而为,可为无法阻挡趋势。前不久大润发被阿里巴巴收购,其创始人感慨“我输给了时代”,也是这个道理。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这句话出自《文子·上义》,直接翻译就是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这个典故顾名思义,很好理解,不用过多解释。邓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我们的广大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也应该“不必循俗,敢于创新”,要应用新出现的理念、技术、服务,来满足我们消费者的新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求稳求安。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其实早在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就已经提到过这个典故。

  这同样是《荀子》中提到典故“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认为任何人只要渴望和不断努力地去积累善,就可以成为理想的圣人。可见,荀子认为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都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呢,我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不要听天由命,而是要努力奋斗,才会有想要的结果。在我看来,这个典故和习大大之前提到的“天下不会掉馅饼,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经典话语可以说是遥相呼应。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