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论:由瑞幸咖啡谈起
2019-01-22 19:32:48
  • 0
  • 0
  • 0

  今天我用小学5年级学生能看懂的几点逻辑,说说互联网行业的亏损论。

  前不久,明星创业公司瑞幸咖啡,被媒体报道今年前三个季度,咖啡总销售收入3.75亿元,毛利润为亏损4.33亿元,净亏损8.57亿元。

  3.75亿的收入,换来了8.57亿的亏损,虽然这个数据未必准确,但还是引发了“瑞幸会不会成为下一个ofo”的探讨。

  这样的数据和探讨似乎对瑞幸不利,但瑞幸真的“亏”了吗?

  一般来说,我们判断企业亏损,主要看各种报表数据,一目了然,似乎没有可探讨的余地(当然,因为会计准则的标准带来的数据差异除外)。

  但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企业亏损,可不能单纯的看报表了,哪怕算上所谓公允价值的报表。

  我们以当年(2012年前后)的京东为例,数据报表显示京东净亏损为17.29亿元。这么大额的亏损当然引发了媒体的质疑,但我们的媒体忽略了一个事实,京东的所谓亏损其实是“伪亏损”,把钱换成了比钱更值钱的物流基地和仓储中心罢了。换句话说,虽然纸面报表上显示了亏损,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京东实质上反而是盈利的。

  如果还无法理解,我换个例子:这好比,你有1000万资产,今年1月把其中的500万买了房子,12月房子涨成了800万。假如你是一家企业,按照报表来说你今年亏损了500万,但从实际上来看你赚了300万。

  好了,让我们回过头来说瑞幸

  我们先假设8.57亿的亏损是真实的报表亏损,那8.57亿背后瑞幸除了换回来收入3.75亿元以外,还赚到了什么呢?赚到的部分和8.57亿亏损相减之后,会是“虽然账面亏损但实质赚了”的正盈利吗?

  相关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份试营业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消费用户达1200万。换句话说,瑞幸8.57亿亏损买到了1200万用户。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一个O2O或者新零售的用户价值多少钱,有人说值100元,有人说值300元,众说纷纭。我们以美团为例,这家市值2500亿港币的企业有4亿用户,算下来每个用户价值600港币(当然我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逻辑,实际上组成企业市值的因素很多,用户价值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们假设一个用户值100元,那么瑞幸2018年“赚”了12亿;假设一个用户值200元,那么瑞幸2018年“赚”了24亿;那么价值300元,400元,500元,600元呢,瑞幸在2018年分别赚了36亿、48亿....以此类推(再次说明:我这种计算方式不精准,只是为了说明逻辑)等等。

  这个隐藏的逻辑被我们的一些媒体都忽略了,但被人老成精的投资人发现了。所以当外界质疑瑞幸会成为下一个ofo时,精明的投资人出手了。先是大钲资本、愉悦资本、君联资本等参与了A轮的2亿融资,然后4个月后发现“不对劲”,又有其中的投资人参加了B轮的融资。

  另外,瑞幸在2018年烧钱之后,不仅仅是赚到了1200万新零售用户,而且也实实在在的开了2000多家店铺,以及一整套供应链体系以及后端的信息化系统。这2000家店铺值多少钱,背后的系统和服务体系值多少钱,核心管理人才值钱多少,这恐怕都难以计算,但无疑都远比8.57亿的所谓亏损要多。

  然后,我们说说瑞幸“亏损”换来的三层价值

  亏损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亏损(数据报表和实质上都在亏损),一种是战略性亏损(数据报表亏损,实质上增值)。

  前文我们说过,有投资人参与完A轮的融资后,发现了“不对劲”,这个“不对劲”到底在哪里?

  这里我们就要说说,亏损带来的背后三层价值了。

  第一层是实物价值。这点很好理解,2000家店铺、8500万杯咖啡、数量不等的其他餐食等运营效果,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二层是数据价值。2000家店铺和1200万用户,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社交网络和支付场景,频繁的进行交互,产生了巨大的数据价值。这个数据一方面可以服务于运营本身,比如根据用户画像,推出不同的餐食和服务,精准匹配;另外一方面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可以和顺丰、小程序、美团们连接,推动智慧供应链的建设,对外赋能。

  第三层是平台价值。按照目前的模式和打法,当瑞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管是否愿意都会裂变成平台公司。到了那个时候星巴克不是瑞幸的敌人,反而会和瑞幸共存,成为瑞幸生态链条上的参与者。

  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瑞幸,做好品牌升级的准备,由瑞幸咖啡升级为瑞幸生活。

  A轮的投资人,在经过点拨后,发现了第二和第三层的价值,这个价值开始进行后,瑞幸估值会迅速的上涨,所以为了利益最大化,投资人急了,然后我们看到瑞幸A轮到B轮的时间仅仅间隔4--5个月。为什么两次都是2亿美元,而不是B轮理应更多融资,这依然说明了此轮融资的仓促性。

  我敢断言,瑞幸的C轮融资在B轮之后就已经开始进入实质的谈判阶段,并且额度将远超过AB轮。具体数额,要看1200万用户之后的新增发展或者流失来决定。

  最后,我们简单聊聊“盈利中的亏损”

  有的企业表面亏损,实则赚钱。有的企业表面赚钱了,实则亏损了。

  按照上文的逻辑,我们可以反过来判断一些企业的假盈利真亏损。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后,不少企业打着“过冬”的口号,开启了降薪、大裁员、关店、减少渠道减少和市场投入,然后年底时欣喜的发现盈利了。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盈利背后,很可能是减少了200个店铺、300万用户以及员工士气的低迷换来的。

  所以这两天我和投资界朋友聊天时,建议在2019年要警惕的不是大亏损的企业,反而是那些因为节流而扭亏或者减亏的企业,比如某视频企业。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留言探讨,微信:dingdaoshi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