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再不买就晚了这是最后一届“低价”双11
2018-10-30 19:52:44
  • 0
  • 0
  • 0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瑟瑟发抖”这个词汇不时的出现在各大财经和科技互联网媒体的报道中。

  相比前半年媒体报道的高频词汇“凉凉”,“瑟瑟发抖”显然是个升级词汇,它更凸显了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消费增长乏力、制造业价格指数增速下降、PMI指数再创新低、财税成本波动、全球贸易大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们的产业和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在严峻的环境面前,即将到来的几乎全民参与的“双11”大促,被业界看成“救市”之举。有业界预测,今年的双11大促期间(备注:今天的双11不单指11月11日当天,大部分的平台将促销活动做了提前和延长),各大电商和线下商业零售企业,交易额有望达到万亿人民币以上。

  可以说,相比往年,今年的双11早已经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年终促销活动,它承载了更多人的期待。从某种程度来说,今年的双11,就是一个检验中国商业极端值和反弹指的测量仪,有了促销之外的产业意义。

家电再不买就晚了这是最后一届“低价”双11

  当然,对于我们的消费者来说,也早已经“摩拳擦掌”。不过,疯狂的买买买、半价剁手、清仓处理大促销等简单粗暴的价格优惠时期可能要过去了,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先做个定论:今年是最后一届“低价”双11了

  几个月前,我撰稿做过一个定论: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各大厂商发布的新款手机,无一例外都要涨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近期发布手机的荣耀、小米、oppo、vivo等厂商,动辄2000元起步,很多旗舰机攀高到3000--5000元的价位,直追苹果和三星。

  今天看来,涨价的不仅仅是手机,还包括了空调、厨卫电器等几乎所有家电3C产品。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外在原因。众所周知,现在的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一台国产冰箱或者电脑、手机,背后可能是多个国家几十个几百个供应商共同协作的结果。而今年开展的全球贸易大战,导致了外汇的波动,人民币贬值。这种情况下,哪怕高通等芯片公司不涨价,中国手机厂商成本也将大幅度增加(中国手机厂商赚的钱主要是人民币,但买芯片是美元)。而厂商成本增加后,最终也必然转嫁给消费者。

  内在原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而去年第二季度增幅为6.9%。而进入第三季度,增幅进一步降低。2018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2%,而去年9月是10.3%的增幅。与此同时,8月统计局制造业PMI回升至51.3 价格指数上升明显,继续处在“景气”的范畴,价格指数上涨明显。加上因为财税政策波动导致的用人成本以及固有的原材料上涨等等因素,最终导致了商品的普遍上涨。

  当然,2018年遇到的经济和消费问题,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如果能把二者有机的协调来看,大致就能看出当下商品经济的基本走势和消费者手里钱包的购买力情况。

  综上所述,社会商品尤其是家电、3C电子等产品的涨价已经成趋势,并且涨幅超过其他行业的商品。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大胆的做个定论:今年是最后一届“低价”双11了,此后涨价一路上行!

  而相比之下,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物流为基础,构建了强大的平台和渠道运营能力,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行业的“定价权”,仍然能通过精细化的运营,提供相比线下或者其他平台更低的价格,成为了消费者此个11·11购买家电的最佳契机平台。

  当然,即便是京东,也只能最大幅度的保障最优的性价比,整体行业价格趋势还得受制于大局。也就是说当下消费大局和消费者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而京东的平台“定价”能力和厂商之间的“博弈”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要服务或者受制于主要矛盾。

  双11大促迎接历史拐点:由拼价格到拼服务进阶

  时至今日,双11早已经成为全行业、线下线上联动的盛大全民消费狂欢节。近期,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先后召开发布会(甚至这其中每一家,召开了不止一场发布会),双11未到先火。

  这两年,尤其是今年的经济遭遇,让双11终于迎来了历史的拐点:由拼价格到拼服务进阶。 这个拐点其实从去年甚至前年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到了今年这个拐点的大弯真正拐了过来,让优质的商品给予它合理的价格是各方的共识,拼服务、拼体验是各家竞争的新杀手锏。

  对于京东尤其是京东家电来说,早已经跳出“价格战”的竞争维度,向着“服务比拼”进阶。早在2013年,京东家电就开始实施“30天价格保护,30天产品质量问题可退货,180天质量问题可换货”服务策略。

  关于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售后服务问题,京东家电做出了36项消费者承诺,覆盖了平台、售前、售中、售后、增值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的实行,一端让消费者放心快捷的进行消费购物,没有后顾之忧;一端减少了厂商的前端成本,提高了流量转化率,最终各方受益,行业高效的运转。

家电再不买就晚了这是最后一届“低价”双11

  还有每年双11期间,农村物流滞缓的问题,京东今年也做了升级。尤其是农村网购大家电的历史难题,京东家电也做了最大的努力满足消费所需,截止目前已经覆盖到中国所有县市(备注:这个方面,我之前我文章《京东大件物流实现大陆全区县覆盖:是做大生意还是秀情怀?》已经提及,感兴趣的读者自行搜索),中国广大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和其他地区的群众一样,平等的享受到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工业时代最具普世性的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当然,在今天“无界零售”理念的应用下,消费购物场景早已经覆盖线上和线下,对于喜欢线下购物的消费者来说,双11期间也可以到京东家电线下专卖店,享受年终大促。目前京东家电已在全国县镇村开出上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已覆盖全国100%省级行政区域2.5万个乡镇、60万个行政村。

  多重优势抵抗价格波动要素 京东定价权对行业意义何在?

  如果我们的商品,尤其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电、3C类商品,因为今年以来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贸易战和原材料、人工财税成本上涨),无休止的涨价下去,我们的商品经济会怎么样?这个后果没人敢去预想,但无疑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价格如果没有节制的上涨,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信心,反过来也将伤害到厂家的制造力,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到今天的经济状况,二者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来啊,互相伤害”的恶性关联。

  时至今日,京东早已经成为家电行业最大零售商,已经成为行业定价的风向标。京东的定价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调节了厂商和消费者的平衡,让二者找到最大公约数:消费者能够买到精准的且性价比高的商品,厂商能够高效的进行商品流通。从而把“来啊,互相伤害”转化成“来啊,互惠互利”。

  那么京东的定价优势怎么塑造的,前文我们提到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物流为基础,构建了强大的平台和渠道运营能力,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行业的“定价权”。

  另外,正如之前京东集团CTO张晨所言,在大数据的应用之下,以价格为轴心,基于商品价格弹性,结合市场竞争环境,为商品量身打造最适合的竞争性动态定价策略。京东动态智慧定价系统的应用与不断完善,是京东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体现。越多厂商参与进来,那么这个定价机制越准确、科学、完善,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还有前不久,我重点分析过的京品家电,也重点玩起了“用户定制,把所有权交给用户”的概念以及落地的实践。在这次双11期间,将有超过100个家电品牌和超过1000款优质专供商品加入“京品家电”。为消费者带来更低价格、更高品质的优选人性化家电。同样,因为所有产品都由品牌厂商直接供货给京东平台,集成了品牌方和京东的所有优势资源,独有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保证了其成本优势(也就是找到了差异化和性价比的最大平衡点)。同时,京品家电还会得到京东家电给予的专属优惠。

  这一点就回到了我们的上文“最后一届低价双11”,消费者买家电,还不上车就晚了,错过可能就不止再等一年了。

  总之定价,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根据自身的成本和市场的情况,按需适时定价、波动定价。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很难做到。过往在传统商业时代,厂商往往是凭借经验拍脑袋做定价决策,而今天像京东这种平台有几亿商品和几亿消费者的数据,可以依据大数据和算法,对商品进行“智能化”的定价,就是动态定价策略。

  所以,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京东定价权对行业的结构优化和运力(这里的运力指运转,而不是运输,当然包含了运输)升级,也有积极的意义。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