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相较于过往,2025年的中关村论坛似乎没有预期中的关注度。
单就我的朋友圈而言,我好友数量超过6000人,然而一番检索下来,发现仅有约20人参与讨论,亲临现场者更是只有老韩等寥寥几位朋友。通过社交网络的讨论热度来看,与往年相较,中关村论坛受关注程度似乎也降低不少。
2007年,中关村论坛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引发各界广泛聚焦.如今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虽说热度有所回落,但其重要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只不过在新闻传播层面的爆点相对少了。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今年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 为主题,精心筹备、设置了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分论坛。所涉猎探讨的话题前沿且多元,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均囊括其中,极具深度与前瞻性,值得深入关注。
这两天,有几位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上被讨论最多的这些科技热词,我谈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今天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1、AI大模型是今年的重中之重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大模型会是今年中关村论坛的重中之重,没有之一。 从过去几个月的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DeepSeek出现之后,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深度融入工作、生活、生产各领域,极大提升了几乎所有互联网服务的运行效率。
为什么大模型能产生如此影响? 以网盘为例:过去若存储数万张照片,需手动分类、打标签、命名才能检索;而现在只需输入 “2022 年内蒙古草原照片”,AI就能精准匹配结果 —— 这种基于语义理解的检索能力,正是大模型赋能的典型体现。
政务领域也在加速应用:过去一个月,全国多地政务部门大规模接入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在政务咨询、服务响应等场景中显著提升了效率。
科研领域同样受益:过去研发新材料、验证新模式需耗时良久,如今可通过大模型模拟实验,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端到端技术是当前 AI领域的热门方向:通过投喂上千万级的海量视频片段训练模型,相关技术已在自动驾驶等场景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的突破性进展更是直观案例 —— 今年春晚亮相的智能机器人之所以能展现类人交互能力,未来要进一步升级,甚至进入家庭场景(如厨房家务),核心正是大模型赋予的认知与决策能力。
我们经常说,与其讨论大模型 “能做什么”,不如思考 “不能做什么”。从现状看,几乎所有互联网服务和科技创新都已离不开大模型。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均将大模型列为核心战略:以腾讯为例,其混元大模型已接入700多项业务,通过重构业务流程全面提升效率。
2、人形机器发展速度不要太乐观
具身智能肯定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我们不要太乐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期也说,人形机器人两三年内不会大规模进入家庭,它主要还是首先在工业领域发挥效率。
家庭人形机器人落地普及,还需跨越重重关山。技术难题,续航焦虑,大容量电池小型化、快速无线充电技术突破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还有成本控制,高端零部件、研发人力耗费不菲,需规模效应与供应链优化,从奢侈品变身大众消费品。
数据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问题,家中生活数据深度采集下,要严防泄露,加密传输、存储与严格授权访问机制都需要考虑到。
另外,社会接纳层面,伦理问题就是一大难关,比如就像自动驾驶汽车的争论“出了事谁负责”一样,机器人犯错权责也是难以界定(不能都赖背后的研发公司吧),也需专家研讨、公众参与,制定规范。与此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完善,从产品安全标准细化到事故赔偿细则,为产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3、量子科技重点在TOB领域先大规模应用
关于量子科技,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好莱坞电影《蚁人与黄蜂女》。这部影片中呈现的 "量子领域" 概念通过艺术化手法,让大众对量子科技有了初步认知。
不过,尽管从2016年中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 至今,学术界已发表数千篇论文,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量子技术对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尚未产生显著影响。
从应用前景看,量子科技将首先在通信安全和金融加密领域实现落地。以华为近年推出的量子加密通话功能为例,该功能存在明显使用门槛:通信双方需同时更换量子安全SIM卡,下载专用加密通信APP,建立端到端的量子密钥协商通道,这种复杂的操作流程,导致相关功能未能大规模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所谓的 "量子通信手机",本质上是传统通信技术与量子密钥分发的结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所以,短期内科研机构和政务机构等TOB领域,可能会首先使用量子技术。至于普通消费者,很难感知到量子计算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4、当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说起这个话题,我就想起咱们的中关村论坛,到如今已经快有二十年了。你们知道在这近二十年的历程当中,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什么吗?就是“创新”这两个字。
在我看来,它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当然,创新是个宽泛的概念,涵盖诸多维度。其一便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像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等,这些前沿技术能够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以及新商业模式。
其二是产业深度转型。一方面,传统产业迈向数字化,例如制造业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农业借助智能设备实现精准种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像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规模涌现并持续升级。
其三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适配。这涉及政策层面,诸如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金融市场机制的改革,为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还有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包括人力、物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合理调配,以及相关要素质量的提升等,整个范畴太过宏大,很难寥寥数语就阐释清楚。
聚焦到科技行业,当前有两大重点,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尤为突出。诚如开头多次提及的,人工智能正迅速且高效地重塑着各行各业。展望未来,任何行业都将融入人工智能元素,传统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界限逐渐模糊。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厂矿企业的矿物开采,还是政务服务领域,每一个领域,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赋能,如此才能让人工智能助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在更多场景落地落实。
5、全球合作离不开中国智慧
过去几十年来,人类所有伟大的科技创新,从互联网的发明,到电子邮箱,再到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模式,以及 4G、5G 技术,乃至如今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概念及其落地产品,无一不是国际合作的结晶。互联网横空出世,将全球编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大网,所有创新成果与服务依托互联网,以数据为纽带实现无缝对接,由此孕育出如今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与科技互联网息息相关的各类产品与服务。
从这个层面来看,全球科技创新的总体格局呈现出合作开放远超封闭封锁的态势。
在全球科技合作版图中,我国起初处于从属地位,扮演配角,如今已然崛起,逐步迈向主角行列,参与规则制定。以5G技术为例,我国在全球5G发展进程中占据领先优势;还有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领域,中国同样成绩斐然;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中国也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一定领先地位。具体到诸如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在线外卖、网约车等应用场景,中国更是独占鳌头,一骑绝尘。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将自身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服务体系向全球推广,让更广泛的公众得以畅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当然,我们要开放就要做到真开放,务必从思想上、制度上、政策上全方位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给予所有参与者充分的安全感与确定性,让他们放心地投身于这样一座大都市、大平台之中。这样,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转、人才的交流才能畅通无阻,进而将这里真正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平台,有力推动全球科技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