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备受关注的2025企业公益生态发展大会在深圳前海举行。
作为大会主办方,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攒局”, 与企业、公益组织、学界与投资界的众多嘉宾一道,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企业公益生态”,也希望运用创新科技方案解决社会问题的多元模式与创新路径。
很显然,这不仅是企业个体实践的升华,更标志着企业社会价值创造从单点创新迈向生态协同的关键跨越。
在这场会议上,当一个个熟悉的公益案例和企业社会价值实践项目闪过时,感慨万千。
尤其看到美团、货拉拉等长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社会价值创造的企业,这次也纷纷签约加入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共同携手实现社会价值的共创,尤其倍感振奋。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过去几年,我在湖北、重庆、福建、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企业社会价值实践走访时,就多次听到类似“把单点公益项目升级为生态协同的体系工作”“领先的企业应该携手起来,有个明确的主张,构建各方可践行的路径”“不仅仅要把功夫用在刀刃上,还要用在刀把和刀身上,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新体系”。
这种呼声,到了今天,逐步成为行业共识。比如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在演讲中提到的“企业公益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正从单点捐赠走向生态协同”系统协同的论述,还有AVPN亚洲公益创投网络副CEO兼首席市场官刘碧婵分享的企业从单点捐赠转向联合资助模式,都是这种趋势变化的体现所在。
更多理念迸发,更多实践案例呈现,更多企业参与进来,让“科技+商业”为向善驱动的愿景有了具象支撑,也为系统性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注入了持续动能。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展开的要点。
01
企业公益协同更多社会价值:
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
企业公益发展的应有路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各方都在努力,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向善机制。不过,到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和机构认识到,新时期的企业公益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服务,把无数个单向的价值,统筹起来,协同探索更大的可能性,也就是当天在会议上嘉宾提到的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
那么,啥是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举个例子,以前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时,企业A捐款了1000万,企业B捐赠了10卡车物资,企业C发动员工赶赴灾区救援,这些爱心善举都非常好,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物资重叠、人力与需求错配、物资调配混乱等方面,就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
今年7月,贵州榕江遭受洪灾,伊利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借助腾讯“数字关爱平台”,发布线上“关爱卡”,精准地将奶制品等营养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里,利用数字手段打通了救灾物资精准投放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复盘这个案例。在传统单打独斗式的献爱心活动中,物资从企业到群众往往要经过多轮中转,流程繁琐且耗时,可能错过救灾 “黄金时间”,同时人工调配易出现混乱(如不知道哪个站点物资已耗尽)。
在生态协同模式下,各方直接打通“需求端-供给”链路,红基会提供背书和需求坐标,伊利负责物资生产与集中供应,腾讯数字平台则承担线上分发与追踪,受灾群众凭“关爱卡” 就能直接领取对应物资,无需多轮中转,平台还能实时更新各区域物资领取情况,避免“有的地方堆压、有的地方断供”,让物资以最快速度抵达需要的人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周,由茅台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乡村CEO公益项目培训班”,这个案例很有意思。
为什么要讲这个案例?
有必要聊聊我在今年4月的一次走访调研之旅。今年4月,徐州市丰县邀请我去当地讲学、走访,为扎根在丰县顺河镇的几十位村支书、农业带头人、乡镇企业家等,开展了乡村振兴公益培训课程。在调研讲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传统乡村人才培育,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痛点。而村级骨干、返乡青年等群体缺乏系统经营能力,也绝非几次讲课培训就能补足能力。当时我和当地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阐述了系统化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现在再看“乡村CEO公益项目培训班”这个案例,就是我当时畅想的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核心智库,可以将云南昭通、曲靖(与威宁区位、自然禀赋高度相似)的近50个乡村振兴先导示范村经验模块化输出,避免经验水土不服。而茅台基金会不仅提供资金,更整合旗下经销商、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产业资源,结合已派驻的25名驻村干部网络,精准筛选村级组织骨干、驻村工作队员、致富带头人等,确保培训对象和帮扶村的实际需求直接对接,解决学员的实际需求。腾讯SSV则注入2021年起积累的“乡村CEO 培养计划”经验,同时输出腾讯的技术能力,提供“微信视频号+电商+云服务+小程序”等一站式数字工具包。
乐观的估计,随着多方协作效应的持续发酵,有望推动帮扶地区推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振兴” 质变,让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到实处。
更早之前,贝壳的“蓝海行动”与SEE基金会合作,将用户通过VR看房等低碳行为转化为真实的林种植。这种模式不仅联动公益机构,还引入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形成用户可参与其中的“种植-管护-产业”闭环。
这样的案例和实践还有很多,正在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可。
郭凯天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也表示,腾讯联合多家企业发起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建设,推动公益协同创新,实现公益资源的协同与放大。
无独有偶,在这场活动前夕,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深根者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这个项目通过“2+4+N”的开放合作模式,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社区慈善人才培养和生态建设。
很显然,这种协同的核心价值,是从“各方独自做公益”升级为“各方一起做好公益”。让爱心真正“落地、见效、可信”,这正是“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协同”的本质。
另外补充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在当天的活动上,我注意到还有包括可持续生态米酒、科学地震预警、数智化助力养老助餐等案例分享。这些公益项目或者案例,有些其实都非常“小”,但却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呈现,意义重大。这也说明了大公司、大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能力和服务工具,可以赋能给千百万个组织和个体,大家携手让价值放大并且放量增长。
反过来看,其实小组织、小案例,也在赋能大平台。因为这些具体的案例实践,也让大平台的价值进一步延伸,并且通过持续的优化、反馈,形成正向循环,飞轮效应起飞,好的越好,助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02
生态圈持续扩大
更多力量参与进来
在当天的大会上,还宣布了美团、货拉拉、壹基金等27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签约加入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主办方给到的资料显示,“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成立于2025年5月,以“共创价值、共享美好”为愿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共创、共益、共享”为使命,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该联盟由腾讯、伊利、联想担任首届轮值主席,截至目前共有45家成员企业和社会组织。
我从主办方那边要到了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名单。
更多企业入圈,必然可以创造更多社会公益协同实践,我们不妨做一番新展望。
以美团为例,其实其很早就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全行业共同协作、携手推进的价值。
前段时间,我受邀参加了美团的一场内部座谈会,主题便是助力骑手权益升级。会上提到,将借助社会工会与各大平台的力量,为骑手提供更多价值赋能,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在平台开展工作。
此次美团“入圈”,就可以把生态圈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利用起来。例如,当前腾讯正对外输出平台能力,通过小程序等工具搭建相关平台后,便可将美团分布在各地的数十个 “袋鼠宝贝之家” 线下网络协同起来,为新业态劳动者子女提供课后托管、教育支持等服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整合生态圈中其他企业的产品资源,比如伊利可提供营养早餐奶,联想集团可提供智能设备硬件。
一旦这类合作形成闭环,便能为城市劳动者提供更全面的帮扶与保障。在此过程中,既能发挥各方在技术、服务、产品上的优势,又能激活各企业自身的业务运营,进而有望打造出生态协同的优质范本。
还有货拉拉,主要是做搬家·运输等服务时运力匹配的,未来也可以可联合生态圈中的相关企业,在订单中嵌入各类服务,比如旧物回收,践行环保理念。在司机端,可参考美团骑手权益模式,联合途虎养车等汽车服务平台,为司机提供车辆维修保养优惠;再携手保险公司开发专属货运意外险,降低司机执业风险。这种合作既能完善货拉拉的服务链条,又能激活合作企业的业务增量,进一步丰富生态协同的实践场景。
是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是行业的共鸣曲,越多机构和组织参与进来,越能激活生态圈的活力,我们也期待更多社会主体能够参与进来,继续扩圈,创造更大价值。
03
生态协同效应外溢
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
当天的活动上,腾讯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平安保险、蒙牛等30家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益企同心圆计划——企业公益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行动网络”。
这里的千百万工程,就是“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全省122个县、1613个乡镇、2.65万个行政村为主体,核心是缩小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差距,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程分阶段推进,目标到2025年建立城乡融合机制,2035年实现城乡现代化。
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完成后,将会从根本上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让县域经济成为全省增长新引擎。同时,通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减城乡二元差异。
而现在,“益企同心圆计划” 联动30家企业刚好踩着这个点在发力,企业把各自的优势凑过来,正好解决了“单个地区没能力搞全产业链”的问题。这标志着,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正式向区域发展战略聚焦,让生态协同效应持续外溢。
益企同心圆计划计划围绕 “拉通资源、拉通地区、拉通项目”三大核心展开。
在资源层面,企业共享优势能力,比如腾讯的数字化工具赋能项目管理,平安的金融资源支持乡村产业,蒙牛的物资保障民生需求。
在地区层面,打破地域壁垒,将珠三角企业的技术、资金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在地需求衔接。
在项目层面,让应急救灾、乡村教育、社区服务等项目形成联动。比如乡村学校缺师资,能通过项目联动对接珠三角的教育资源。村里遇到灾害,能快速调配企业的运力支援。这种 项目联动,其实就是百千万工程要实现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到跟城里人差不多的便利。
更多企业参与,就有了更多“补位者”融入生态,在应急救灾一线调配运力,在乡村振兴现场培育产业,在社区服务中完善配套,让企业公益进一步从“单点发力”转向“集群作战”。
也就是说,在助力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这种事情上,腾讯“连接器”的价值会进一步凸显。举个例子,作为深耕乡村数字化的载体,腾讯SSV可以联动粤东粤西粤北的县域政府,梳理乡村在产业培育(如农产品电商升级)、人才培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清单,并且将清单与生态圈企业的资源精准匹配,比如对接平安保险为乡村创业者提供小额信贷保障,联动蒙牛为乡村学校营养午餐项目提供物资支持,让乡村需求不再孤岛化,生态资源也能精准触达需要的人群。
总之,现在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正在探索构建人形公益体系。也就是“头部→腰部→脚部”系统,头部的企业公益提供核心驱动力,腰部的枢纽型公益组织连接各方资源,打通协作堵点,脚部的社区公益扎根基层,为生态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
对于百千万工程行动网络来说,也正是腾讯基金会全新公益体系发挥用武之力的绝佳载体。
写在最后:连接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一个充满活力的、协作互补的、蓬勃生长的善意生态,正在向我们走来。